蕎麥(學名: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別名:甜蕎、烏麥、三角麥等;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90釐米,上部分枝,綠色或紅色,具縱稜,無毛或於一側沿縱稜具乳頭狀突起。
葉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長2.5-7釐米,寬2-5釐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兩面沿葉脈具乳頭狀突起。蕎麥花期為8~9月,長達一月左右,出苗25天始花,同一朵花開放2025天后成熟。
蕎麥是短日性作,喜涼爽溼潤,不耐高溫旱風,畏霜凍。蕎麥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在亞洲和歐洲國家也有分佈。
蕎麥性甘味涼,有開胃寬腸,下氣消積。治絞腸痧,腸胃積滯,慢性洩瀉的功效;同時蕎麥還可以做麵條、餄餎、涼粉等食品。
蕎麥最早起源於中國,栽培歷史非常悠久,種植經驗也很豐富。最早的蕎麥實物出土於陝西咸陽楊家灣四號漢墓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另外陝西咸陽馬泉和甘肅武威磨嘴子也分別出土過前漢和後漢時的實物。
蕎麥開花時要求晝夜溫差大;夜間較冷而白天氣溫高,晴朗無風,開花多,泌蜜豐富。早晨開始泌蜜吐粉,中午時泌蜜最多,以後逐漸減少,14時後停止。
蕎麥花粉,它含有很高的芸香苷,可以保護毛細血管壁,減少血液凝固需要的時間,對於治療心腦衰弱和心悸等病症效果都非常好。
蕎麥花的起源:關於蕎麥起源於中國的說法,除了有實物為證外,在古代的很多書籍也都有記載。如公元前5世紀的《神農書》中,就有關於蕎麥是當時栽培的八谷之一的記載。後魏《齊民要術》、唐代《食療本草》和宋代《嘉祜本草》等著作中,對蕎麥的栽培技術、食用方法和食療作用等,已有較詳細的記述。
很早的時候就有青藏高原是蕎麥故鄉的說法,這是因為中國東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西南各地區廣泛分佈著野生蕎麥。青藏高原地區的人們發現了野生蕎麥這種植物,並且發現了這種植物還能食用。
於是人們就開始嘗試著對它進行人工栽培。在栽培蕎麥的過程中,人們慢慢地總結了蕎麥的種植經驗並廣為流傳:首先由中國傳至蒙古和俄國,而後傳至歐洲。
蕎麥花的花語:在韓國,海邊的漁夫把浪花稱為「蕎麥花」,當海水不平靜激起浪花的時候,漁夫會稱之為「蕎麥花開」。
劇中的背景是拍打著浪花(漁夫口中的蕎麥花)的海邊,恩卓許下生日願望「請賜我一個男朋友(戀人)吧!」。這時候金信(命定的戀人)出現了,手裡拿著蕎麥花,蕎麥花的花語就是戀人,預告了兩人關係的開始。
小編在網上查了一些資料,有種說法是蕎麥花的花語是:令人懷念的往事。另一條可以佐證的是,在中國西南山區以蕎麥為主食的彝族地區,方言中,蕎麥與思念兩個詞的發音相同。
蕎麥花與詩詞:古代也有很多描述蕎麥花的詩詞,其中白居易的最為出名。《村夜》: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