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花之所以人見人愛,一是因為它美豔無比,一日三變,其嬌豔之姿,常令人流連忘返;二是它「拒霜」的獨特性格,此花盛開於農歷九至十一月,這時百花凋謝,它卻傲霜綻放。
芙蓉花在中國象徵富貴吉祥,文人常以芙蓉為題材吟詩作畫,民間常刺繡芙蓉圖案作裝飾,並以芙蓉作禮品饋贈。芙蓉與牡丹放在一起,寓意「榮華富貴」;芙蓉如與桂花組合,寓意「夫貴妻榮」;
芙蓉花與一隻鴛鴦鳥的圖案,寓意一路榮華;紅色芙蓉配文竹,寓意大吉大利。朋友的生日贈送綴有滿天星的粉紅芙蓉,寓意祝願快樂幸福,友誼純真。紅色芙蓉花雍容華貴,用以祝賀新婚之喜。
芙蓉花是錦葵落大灌或小喬木植物木芙蓉的花,它有單層花瓣和多層花瓣。別名叫拒霜花。它的葉也可作為藥用,叫芙蓉葉。芙蓉花朵極美,是深秋主要的觀花樹種。芙蓉用途較廣,樹皮纖維可搓繩、織布;根、花、葉均可入藥,外敷有消腫解毒之效。
芙蓉花(又稱木芙蓉)之所以人見人愛,一是因為它美豔無比,一日三變,晨粉白、晝淺紅、暮深紅,其嬌豔之姿,常令人流連忘返;二是它「拒霜」的獨特性格,此花盛開於農歷九至十一月,這時百花凋謝。
它卻傲霜綻放,故白居易詩曰:「莫怕秋無伴愁物,水蓮花盡木蓮開」。蘇東坡更贊芙蓉花性格是「喚作拒霜猶未稱,看來卻是最宜霜」;三是木芙蓉渾身都是寶,花葉皆可入藥。
李時珍說,以芙蓉花葉治療「癰疽腫毒惡瘡,妙不可言」。常德人喜愛芙蓉花,廣為種植,歷史悠久,曾花紅遍地。屈原流放常德見此美豔之景就曾在《九歌》裡寫道:「採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明朝陳洪謨撰《嘉靖常德府志》作為常德最驕人「物產」之一記入該志書:「木芙蓉,一名拒霜,九月開故名,有紅白二色,有單瓣者,有重瓣者,朝開色白至午後漸紅者名醉芙蓉。」
芙蓉花在常德歷史上雖久具盛名,但今人卻少有再去種它,而且並不知曉此花乃以常德為正宗產地。這就多虧了胡喬木先生的研究,是他解開了常德為芙蓉花正宗產地之懸結。芙蓉是初秋的代表性花卉,白色優雅的花瓣會在一天之內變換為桃色的「醉芙蓉」,是十分有趣的花。她代表純潔的戀愛。
一九六一年所寫的《答友人》七律詩發表後,上海市委宣傳部長石西民問胡喬木「芙蓉國裡盡朝暉」之意義。喬木先生於一九六四年三月十三日回函說:「芙蓉國」即指湖南,是借晚唐詩人譚用之「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反其意而作。
並指出:芙蓉有兩義,一指荷花,一指木芙蓉,二說均可通,因木芙蓉據本草稱出自鼎州,即今湖南常德(見《胡喬木書信集》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可見「芙蓉國裡盡朝暉」之芙蓉,常德是正宗產地。喬木先生此說,是有充分根據可依的。一是唐朝蘇頌著《本草圖經》就明確記載「木芙蓉出自鼎州,九月採葉,治瘡腫,蓋即此物也」;
二是明朝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時,沿《本草圖經》之說,來常德實地考察,確認鼎州出產之木芙蓉為正宗「道地藥材」,記入《本草綱目·木芙蓉》篇,說其皮可為索,花葉可入藥,治癰腫之功,殊有神效。
常德人在培植芙蓉花的同時,也孕育了自己如芙蓉花「拒霜」那樣圖強奮進的品格,創造出許多歷史輝煌。如今,芙蓉花雖栽植無多,但人們「拒霜」的品格猶存,這正是我市改革開放不斷前進、取得輝煌的基本動力。應當共同動手,耕耘培植,讓常德這朵芙蓉花開得更加繁茂鮮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