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科普|蘭文化

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國對蘭花的栽培與觀賞始於唐朝後期,在此之前,古人雖留下了大量詠蘭、頌蘭的詩賦,但並非指真正的蘭花,而是可用來熏蒸、殺蟲、沐浴、辟邪的唇形科、菊科或報春花科植物,其花葉皆香,如羅勒、佩蘭、澤蘭、零陵香等。

林草科普|蘭文化

蘭花幽香清遠素潔脫俗,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獲得了詩人墨客的讚揚,留下了許多詠蘭的詩句;同時由於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栽培歷史悠久,很早就被我國各類典籍所關注和記載。

最早有關蘭花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00-1000 年我國出版的《詩經》中記載的「」,經學者考證即今天的蘭科(Orchidaceae)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有關蘭科植物藥用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漢的《神農本草經》,當時蘭科的石斛、赤箭(天麻)和白芨已被用作治病的藥物;南朝陶弘景所著《本草經集注》中提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傍」,這應該是有關蘭科植物生境的最早記載

林草科普|蘭文化

綬草 Spiranthes sinensis

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國對蘭花的栽培與觀賞始於唐朝後期,在此之前,古人雖留下了大量詠蘭、頌蘭的詩賦,但並非指真正的蘭花,而是可用來熏蒸、殺蟲、沐浴、辟邪的唇形科(Lamiaceae)、菊科(Asteraceae)或報春花科(Primulaceae)植物,其花葉皆香,如羅勒、佩蘭、澤蘭、零陵香等。在海南的典籍中,1521 年唐胄編纂的《正德瓊台志》最早對蘭花的名實進行了初步考究,該志記載:「《外紀》草木疏雲,蘭為王者香草。《楚詞附錄》雲,古之所謂香草,必其花葉皆香。今之所謂蘭者,其花雖香而葉乃無氣,其香雖美而質弱易萎,皆非古人所指。由此觀之,今人家盆種者皆非是或以為蕙。《埤雅·釋草》又雲,蕙,今之零陵香也。又皆非矣。姑記於此以質疑。」可見,明代人們對當時所栽種的「」與古人記載的「蘭蕙」已疑為不同的植物。

林草科普|蘭文化

純色萬代蘭 Vanda subconcolor

陳心啟等教授認為,中國最早記載真正蘭花的是唐代末年(860-880)唐彥謙的《詠蘭》:「清風搖翠環,涼露滴蒼玉。美人胡不紉,幽香藹空谷。謝庭漫芳草,楚畹多綠莎。於焉忽相見,歲晏將如何。」這首詩無疑描述的是蘭屬(Cymbidium)植物,也就是國蘭。但筆者認為,我國涉及真正蘭花(國蘭)的記載應在唐代中期。張九齡《感遇》詩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句中「蘭葉春葳蕤」顯然是指蘭葉在春天,茂盛而下垂的樣子,只有下彎的蘭葉才有這樣的形態,除此以外,其他香草包括羅勒、佩蘭、澤蘭、零陵香等在春天不具備這種特徵。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蘭更盛,即景生情,詩情油然而生。而花葉皆香、但觀賞價值較低的佩蘭、澤蘭等在南方卻不多見。從作者當時被貶謫後的時代背景看,詩文看似寫蘭桂,實際卻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詩人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這正是蘭花所代表的君子之德,高潔、典雅、堅貞不渝的品格。蘭花所代表的這樣高貴品格是澤蘭等植物所未有的。張九齡於唐開元 25 年(公元 737 年)被貶為荊州長史,卒於開元 28 年(公元 740 年),該詩為其被貶後所作,比唐彥謙的《詠蘭》詩要早 120 多年。故筆者認為我國蘭花的栽培與觀賞在唐代中期已開始流行。

林草科普|蘭文化

竹葉蘭 Arundina graminifolia

海南古籍中的傳世「

海南島是我國唯一具有島嶼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區域,以中部五指山為中心,周圍綿延著吊羅山、尖峰嶺、猴獮嶺、霸王嶺、黎母嶺、鸚哥嶺的熱帶雨林,總面積達 30 萬公頃。在茂密的熱帶雨林中分布著姿態各異、色彩斑斕的蘭花。據《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統計,海南有野生蘭花 90 屬 255 種是我國蘭花分布較為集中的地理區域,歷來受到生物學家的青睞。

海南栽培蘭花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正德瓊台志》載:「蘭有青碧、紫釣、士女、和尚數種,多移自廣州」;又據 1901 年鍾元棣纂修的《光緒崖州志》載:「芝蘭,叢生。葉如韭蒜,而色深青過之。花淡黃,夾有紫絲。種來自廣府。畫家多本此。」可見海南明清時期已盛行「種蘭、賞蘭」。

林草科普|蘭文化

海南鶴頂蘭 Phaius hainanensis

明清時期海南栽植的蘭花品種繁多,古籍中已有大量記載,除《正德瓊台志》外,1617 年蔡光前編纂的《萬曆瓊州府志》也載:「蘭有青碧、紫釣、士女、和尚數種」;1774 年蕭應植、陳景塤修纂的《乾隆瓊州府志》載:「蘭有紫梗、青梗、白梗之殊。」

清代較詳細記載蘭花的古籍首推 1841 年明誼修纂的《道光瓊州府志》,該志記載:「椏蘭,莖多也。蘭以椏蘭為上,乃蘭之第一香;公孫蘭,每一莖輔以二小莖,其花從上開下,若公領孫,故名;出架白蘭,花高出葉,從下而上,色甚潔白;青蘭,葉長二尺,其花青碧。白乾者為上,青干、紫干次之;黃蘭,葉長而稍大,其花淡黃,有小紅紋;草蘭,以短葉白乾者為上;報喜蘭,如蠟梅而色紅紫。遇吉事則開;,生深林中,微風過之,其香靄然達於外,故曰。」值得一提的是,該志還對國蘭之外的一些蘭花做了詳細的記載和簡要描述:「鶴頂蘭,花葉甚大,面青背白,蕊紅紫。捲成筒,形微似鶴頂。一莖直上作二十餘花;竹葉蘭,葉似竹似萱。花則蘭也。深紫。叢生。有微香。

林草科普|蘭文化

大花萬代蘭 Vanda coerulea

此外,1673 年金光祖纂修的《康熙廣東通志·瓊州府》、1701 年陳夢雷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瓊州府部》、1679 年李琰編纂的《康熙萬州志》、1828 年胡端書編纂的《道光萬州志》、1755 年松錦增編纂的《乾隆崖州志》等均有蘭花的記載。

清代屈大均編撰的《廣東新語》中對蘭花作了很高的評價:「蘭為香祖。蘭無偶。乃第一香。以椏蘭為上。」清代李調元著的《南越筆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可見清代嶺南地區蘭花的種植和觀賞已具較高的水平

林草科普|蘭文化

掌裂蘭 Dactylorhiza hatagirea

海南各縣誌亦多有蘭花的記載,最為詳盡的首推 1935 年彭元藻編纂的《民國儋縣誌》,書中記錄了椏蘭、公孫蘭、出架白蘭、青蘭、黃蘭、草蘭、報喜蘭、幽蘭、鶴頂蘭、朱蘭等種類,並作簡要描述。此外,1820 年謝濟韶編纂的《嘉慶澄邁縣誌》、1686 年張文豹編纂的《康熙定安縣誌》、1878 年吳應廉編纂的《光緒定安縣誌》、1911 年宋席珍編纂的《宣統定安縣誌》、1773 年於煌等編纂的《乾隆會同縣誌》、1820 年陳述芹等編纂的《嘉慶會同縣誌》、1909 年林大華等編纂的《宣統樂會縣誌》、1707 年樊庶編纂的《康熙臨高縣誌》、1891 年聶緝慶等編纂的《光緒臨高縣誌》、1774 年翟雲魁編纂的《乾隆陵水志》、1687 年潘廷候編纂的《康熙瓊山縣誌》、1855 年李文烜編纂的《咸豐瓊山縣誌》、1747 年楊宗秉編纂的《乾隆瓊山縣誌》、1917 年朱為潮等編纂的《民國瓊山縣誌》、1709 年馬日炳編纂的《康熙文昌縣誌》、1858 年張霈編纂的《咸豐文昌縣誌》、1920 年李鍾岳編纂的《民國文昌縣誌》均有蘭花的記載。

林草科普|蘭文化

黃花鶴頂蘭 Phaius flavus

藥用蘭花方面,《正德瓊台志》載:「白芨,葉似初生栟櫚,莖端生一苔,花紫,根形似菱,節間有毛」;《萬曆瓊州府志》和《康熙廣東通志·瓊州府》均有藥用蘭花白芨的記載。可見白芨在當時用於治病已比較普遍。在藥用石斛方面,《康熙文昌縣誌》就有石斛的記載;1930 年陳銘樞編纂的《海南島志》載:「石斛,蘭科,昌江銀嶺最佳,藥用」;《光緒定安縣誌》和《宣統定安縣誌》均載:「金石斛生五指山及鐵砧嶺,蔓延樹上。山上林木森然,采者自樹過樹而取之。俗名金絲草,能逐皮膚邪熱,補內臟虛羸,長肌益智。」可見海南島就有人到五指山等地的熱帶雨林中採挖金石斛藥材用於養生和治病

林草科普|蘭文化

白及 Bletilla striata

名蘭非為蘭的植物

在古今文獻中或民間許多俗名為「蘭」的植物,有些形態似「蘭」,有些有「蘭」之香氣,但卻不是蘭科植物。除上面所提到的澤蘭外,如《康熙文昌縣誌》記載的木蘭為木蘭科(Magnoliaceae)的植物;《乾隆瓊州府志》載:「風蘭,花從葉心抽出,作雙朵懸於檐間,不著水土,自然繁茂」,風蘭實為百合科(Liliaceae)植物吊蘭;《道光瓊州府志》記載的文殊蘭為石蒜科(Amaryllidaceae)植物,樹蘭和雞爪蘭(珍珠蘭)分別為楝科(Meliaceae)的米仔蘭和金粟蘭科(Chloranthaceae)的金粟蘭,也稱「賽蘭」。明代陳獻章有詩:「南有賽蘭花,名花人未識」,指的是這種不可多得的名花。

以上名蘭雖非為蘭科植物,但也與蘭科植物一起經過了數千年的蘭文化的發展。先賢們透過著書、賦詩、繪畫、養蘭、佩蘭、賞蘭等形式傳承了蘭文化,奠定了中國蘭文化的基礎和內涵

林草科普|蘭文化

墨蘭 Cymbidium sinense

(新聞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微信公眾號 編輯 王強)

林草科普|蘭文化

。发布者: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ntinghuaji.com/post/34047.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